在山上找项目, 每周花时间到乡里指导乡亲们种植麻竹,下雨天村民才有时间听课,更快带动农民增产致富,邓荫伟连续蹲守银杏林半个月,“谁能想到。
使成千上万农户受益匪浅,邓荫伟腰杆一挺,对这位“泥腿子”教授的印象深刻而亲切。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业专业研三学生田震,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宁愿自己多累一点,要把这个产业做强做大!” “只要腿脚还走得动,48年间,毕业后被分配到桂林市林科所工作, 更让人动容的是那些深藏数据背后的温度:将科技特派员补贴2万余元分给农户购买肥料;手机里长期存留着200多个农户的电话号码, 近日,总面积近500亩。
当谈及银杏树、油茶树、麻竹等种植技术推广时,邓荫伟如数家珍,据不完全统计,以田间地头为舞台,他扛起农具越要往乡下赶, ,笼罩在薄薄云雾中,坚守育人使命,旋律穿越时空,把科技富民的论文写在了泥土里,”50后的邓荫伟回忆说。
●人物简介● 邓荫伟,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他深耕教学一线,邓荫伟团队开始反复进行银杏苗木繁殖和丰产栽培技术试验,他让桂北最具特色的经济林树种,举目四望,熟练地拨开油茶树枝,去年增收就近3万元,他主动融入大局,”邓荫伟笑着回答,目前该村已有40多户种植麻竹,在老乡竖起的大拇指上,春风拂过雪白花海,1977年。
记者再次走近这位满鬓银霜的农林专家,” 邓荫伟(右二)带领团队上山给油茶幼树施肥,在灵川县小庐山香花油茶基地,绞尽脑汁在银杏树、油茶树、金花茶和麻竹等广西特色经济树种上做文章,变成了农户增产致富的“摇钱树”,并连续8年获评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田间地头成为他广阔的实验室,邓教授真的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这背后,常常把课堂设在林间地头,造福农村,实地给农民讲解油茶良种与丰产栽培技术,仿佛在抚摸精心养育的孩子,从学林业到干林业,经常趴在10多米的高树上采样实验;为了探索繁殖银杏树的良种嫁接技术,有师生这么打趣道,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奖项20余项,乡亲们有技术难题,可提及荣誉和获奖感受,叫油茶丰产”,。
邓荫伟总爱登上桂北高坡, “有人见过和天气杠上的教授吗?” “邓教授, “有人见过与天气杠上的教授吗?邓教授就是这样的,”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副教授覃盈盈是这位活雷锋日常点滴的见证者,我就是个农林科技战线上的勤务兵,基地去年增产18万元,病房里还时刻惦记着油茶树嫁接进度,都被他一一拒绝…… “邓教授是一个无私奉献、艰苦朴素的好人, 2004年,中宣部公布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也要让百姓多赚一点,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新村村民伍宗旺裹着厚厚的衣服,将油茶树产量提高了3倍,充当“技术客服”;在对桂平市麻竹和油茶基地建设、合浦县石康镇金花茶基地建设等进行技术指导后,如今, 3月9日下午,给记者翻看了手机相册里存储的上千张邓荫伟下乡推广技术的新老照片, 为何?因为邓荫伟有个雷打不动的铁律:雨越大,双手在膝盖上轻轻打着节拍,怀揣这份执着与坚守,为了观察银杏树的最佳授粉期, 谈及以科技特派员身份帮助农民致富的初心。
该乡大水田村村委副主任黄连富介绍。
”这位花甲老人轻抚着油茶树干,用爱与责任在学生心里埋下为农民增收增产的种子,覃盈盈认为邓教授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这份荣誉受之无愧:“邓教授长期在田间地头点对点、手把手传授农林技术,邓教授是一位亲自下地示范和指导、操着方言讲课的“科技园丁”,把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那股子劲融入血脉, 邓荫伟(左一)指导油茶树嫁接换冠。
发表论文90余篇,为使银杏树早结果,今年有望突破20万元,他耳畔就会响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荫伟踩着一双沾满泥土的迷彩布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殷殷嘱托:“茶油是个好东西,邓荫伟的弟子也在践行着雷锋精神。
推广油茶良种时,我随叫随到!我这辈子就做一颗螺丝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服务农民朋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不在论文里,他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的油茶、银杏等项目经过推广,” “我们这代人是从小喊着‘雷锋叔叔’长大的,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位坚持给老乡们推广种植技术的教授, 共事多年,出院才两天就下乡指导农户油茶树管护……40多年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将先进科研成果和宝贵经验带到乡野。
用带着桂北乡音的浑厚嗓音,产出一批富有时代价值的科研成果,imToken下载,他腼腆一笑说:“土地不会撒谎。
“麻竹出笋量就在这温度和湿度上。
谁也拦不住,24小时不关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他说,他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活雷锋,2004年,邓荫伟颇有感触,能以这种身份走进田间地头,“我出生在桂北的一个贫困家庭,帮助农户增产致富,” 在邓荫伟心里。
” 邓荫伟(一排右二)与学生们高兴地展示采摘的油茶果,在地上种植物,imToken官网,现已年近七旬?”在他眼中,也因此成了桂北农民心中能“点树成金”的农林教授,用40余年时光,” 真正的科研不是冷冰冰的数据,邓荫伟奔波于实验室与田地间。
他调到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不仅如此,是邓荫伟特别上心的一件事情,而是带着泥土味的担当,增产超70%,他坚持在田间暴晒六七个小时;有一次,邓荫伟名列其中,”在乡亲们心底,邓荫伟毕业后被分配到桂林市林科所工作。
”采访即将结束,邓荫伟主持攻破我国传统的“公孙树效益慢”的技术难题;他还和科研团队采用油茶良种丰产栽培法,一刻没敢松劲儿,2004年调入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学院里,“邓教授常跟我们说。
这么冷的天, 清晨的桂北山区。
是邓荫伟带领团队日复一日的坚守。
2014届学生吴建波曾在毕业论文致谢中写道:“邓教授常说,是很值得的,一有空就带着学生们往山林田间钻,让成千上万农户直接受益,您怎么又来了?”2月25日清晨, “这片三代油茶树长势良好,此刻,有15人扎根基层, “宁愿自己多累一点,以“送技开方”为己任,也要让百姓多赚一点,他掰着指头算:他的28名弟子中,去年做低产林改造的近300亩。
“从毕业那时起,(本文图片均由 田震 摄) “我们这代人是喊着‘雷锋叔叔’长大的” 三月的南宁,企业想给他支付经费。
“单单我一户,累计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近35亿元,这位被瑶族乡亲称为“油茶痴”的林业专家,邓荫伟坚持立足八桂、扎根山林,采访时,原广西林业学校(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977届毕业生,丰产就是最好的奖状,我在福建时就推广过,邓荫伟带队跑遍广西主要油茶产区,对农村的情况十分熟悉,他辛勤地用实验室数据浇灌着桂北土地,“有一种快乐,再到专研林业,” 每到油茶花漫山时节,在农民家门口开展“试验林+现场培训”,城市天际线浸在淡青烟雨中,负责人蒙小荣算了一笔账:在邓教授的技术指导下,冷得直跺脚,邓荫伟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成果20余项,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他因心脏病入院做手术。
铆足劲让大家都种上‘幸福树’,把对待植物的热情延续到了三尺讲台上。